【环宇奇闻】
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标准房地产业公司财务行为表现信息公开,避免公司违反规定侵吞预购资产,避免工程中间现金流交叉式。
李宇嘉
从“授权管理”到“三个不低于”,金融机构适用房地产融资风向已经变化。最近,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聚集举办地产商交流会,征求房地产融资要求,而且表态发言会“一视同仁针对不同所有制性质地产商有效资金需求”。从2022年的“金融业16条”和“三支箭”现行政策,到此次“三个不低于”“一视同仁”,能够看见,房企资金链焦虑不安,尤其是私营地产商“资金短缺”,已经到了非处理不能的程度。
去年年底公布“金融业16条”及“三支箭”后,最初业界预估非常高,但实际上落地式效果不佳。从我调研过程中,有地产商表明,金融机构存有所有制性质岐视难题,一直带着有色眼镜对待私营房地产融资,总是将私营房地产与高危对应起来。而银行则广泛认为,民营企业秉持“三高”运营模式,高负债是肯定的,并且无论怎样尽职调查,也分不清她们有多少个负债,具体偿债能力指标怎样。
一家银行公司部的负责人跟我说,民营企业房地产商长期存在双头股权融资状况,都得靠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不正规方式想借钱摘地,拿到了地还需要融开发贷,还需要托欠经销商钱款、让施工企业垫付建房子。因此,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都难以实现财产单独、债务单独,难以实现资产封闭式运行,极有可能忽然出现一个债务人被查封、扣款该项目预购资产,金融机构投进贷款就会变成不良贷款。
总之一句话,按金融机构目前风控管理审核方式,难以显著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更加重要的是,就算预购资产所有可进共管账户且银行可控制账户资金流动,保证一旦过了管控信用额度,就能要求开发商拿销售回款还款开发贷,但是事实上商住楼需求面不断疲软,每月的销售回款持续下跌,有的项目扣款完预售监管资金,可能就没钱,确保银行债务有可变性。
沟通中,这名金融机构业务经理向我们举了个例子。某房地产项目,申请办理开发贷时,按照当时销售情况,三个月后销售回款即可满足管控信用额度,预估大半年之后就可以结清开发贷。可是,开盘后去化比较严重大跳水,当月去化不够15%,连预售监管资金信用额度也不够。中后期房地产商降价销售,资金回笼满足管控信用额度,但是由于该房地产商很多项目保交楼存有资金短缺,管控信用额度增强了,造成开发贷出现逾期。
个人觉得,金融企业之所以会所有制性质的岐视,实质上是对这个行业旧方式不信任。简单讲,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开发商都想要资金回笼、杠杆炒股。因此,必然会出现太多债务、表外负债。以往全国房价上涨、买房积极时,这个模式对资金链断裂和偿还债务的挑战被掩盖。如今,房屋销售逐渐下滑,而过去全攻全守(多摘地、多动工、少完工)到偿还债务、交货用钱时了。
刚好此刻销售回款下降,再加上风险性逐渐曝露,金融机构不愿再像过去那样,没有顾虑地“喂钱”了。外源性和内源融资双向夹攻,民营企业债务和毁约问题也接踵而至。我觉得,不论是“授权管理”或是“三个不低于”,虽然有利于防止个人客观(防范风险)造成团体非理性行为(系统风险),但行业方式和征信问题没解决,不可以强行把拉尔到河边并强制性其饮水。
研讨会上侃侃而谈,各种各样表态发言都有,会议后也会有一些授信额度、协议等,但可以具体落地式是多少信贷投放呢?最该考虑的是,先创建基本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修补个人信用和信任问题。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标准房地产业公司财务行为表现信息公开,避免公司违反规定侵吞预购资产,避免工程中间现金流交叉式,让金融企业能清楚地判断出新项目具体债务和可控性现金流量。
我建议你,针对新增加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要保证债务和债务单独,要保证市场销售资产彻底用以该项目交付和偿债,资金闭环运作,避免发生资产或账户被冻结、被扣款。最主要的是,金融机构对“授权管理”公司的新增贷款,如果因新项目冻结、扣款、别的经济纠纷或侵吞等出现运营以外损失,该公司永久性禁止进入融资市场,让可置信的威协逐步推进标准信息公开、有债必偿。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分析核心首席研究员)
报志愿专栏文章仅供参考作者个人观点。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