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与证券日报认识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还记得还是日报发刊没多久,上海证券报的一位编写打我的电话,说深圳新办个一家证券报,正在全国寻找创作者,也想要邀请我写稿子。
那时候的我在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当主管,做销售之外也帮一些媒体经常性写些股评之类的小文章内容。由于证券日报要定期撰稿,内容包括财经分析,我对它的设计风格不太熟,因此当即就婉拒了。没想到放下电话没多久,证券日报的一位编写就打电话过来,起先细心地阐述了她们报刊定位、特色与企业愿景,然后再次邀我,希望自己能变成日报作者,并且表示他们的要求比较宽松,无须局限于主题和时间。应对热情邀请,我当然不太好再回绝,就同意了出来。
还记得给证券日报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有关新股上市的走势,那段日子尽管股票市场表现不佳,股票大盘几乎每天下挫,但新上市股票或是受市场资产火热,脑洞大开的“炒新”成为未来一景,也被一些市场人士称作“虚势迎接新生”。这篇文章阐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强调其所带来的风险与伤害。
90年代开始,电子邮箱都还没普及化,一般是靠打印机推送稿子。我就是下班了所写的文章,发发传真后就离开公司办公室。大概夜里9点半,营业部的工作人员打我的电话,说是证券日报的人找。居然是发传真质量差,一些文本看不清,证券日报的编辑揍我办公室电话却找不到人(那时候手机是少见多怪),但通过全力以赴分辨进行编写后,感觉还是得听一下创作者的建议,随后奔走根据总公司主动联系到我所在的业务部。这件事情帮我非常大的打动,因为这个篇稿子算不上很有新意,并且由于发传真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文本看不清楚,但小编或是不厌其烦的想尽办法与我们联系,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于创作者的尊重。也由于会有这样的打动,我将给证券日报撰稿纳入自己的每周工作表。
不久以后,金融市场上紧紧围绕国债回购出现一场争执,由于当初销售市场外汇投机非常强的难题,有人建议撤销国债回购业务流程,断决国债市场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安全通道。但自己看起来,国债回购是调节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资产提供的有效途径,针对提高客户资金使用效益,均衡二者供给与需求及其动态性揭露场内资金价格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的国债回购买卖存在一些不够规范问题,但是只要加强监管一定可以处理,所以对国债回购应当给予保存并发展,而非轻而易举地撤销。那时候接受某记者采访时,我陈述了这样的说法。事后该媒体责任人来问好,觉得尽管说得对,但在他们看来不宜公开发布。
这时就想,即然见解有些道理,那么你可以把见解梳理成小短文转投证券日报。稿子投出去后,又在意自己的见解较为“冷门”,在市场中也存在分歧,因此快给报社编辑通电话沟通交流。证券日报的编辑回我:见解只需有逻辑、有些道理,就没问题了。过后,尽管也见到有业内人士再次传出抵制进行国债回购的声响,但该业务或是传承了出来,而且在种类、期限结构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此事,我还在高兴之外,也高为证券日报的担当所打动。在专业领域,报刊发布与众不同的见解看似平常,但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有点儿勇气。给一张有担当的报刊当创作者,毫无疑问也是幸运。
就是这样,由于两篇,我和证券日报结下深深地的情缘。20年过去了,证券日报有了很大的变化,领导干部、编写换了人,我换了所在单位,走向了证劵科学研究职位。但我和证券日报的关联一直没有断,我也一直坚持给报刊文章投稿,日报的朋友一直照顾我。恰逢证券日报发刊30周年,真心实意祝福证券日报可以继续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青春永驻。
(作者系申银万国研究室原顶尖销售市场权威专家)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