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证券时报》 叶玲珍
今年以来,在电力电池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储能轨道异军突起,成为锂电池企业的第二个增长极。
然而,在新型储能装机量大幅增加的背后,储能电池和系统的价格继续下降,行业竞争加剧。从长远来看,储能市场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池厂作为提高储能系统性价比的关键作用,专注于大容量、高循环等关键指标。目前以314Ah为代表的300Ah+储能电池已逐渐成为主流,大电池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锂电企业掘金储能轨道
今年前三季度,储能轨道保持高度繁荣。截至9月底,全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2713万千瓦/6113万千瓦时(61.13GWh)已建成投产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128GWh),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储能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产业链企业的大规模发货。储能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激活了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各大电池厂储能板块的业务蓬勃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电力电池以外的“第二增长极”。
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出货量约330GWh,其中储能电池系统出货比例超过20%,比2023年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据西部证券报道,该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约为30GWh,同比增长率为66%,明显高于动力电池。
亿威锂能前三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73GWh,同比增长115.57%,增长相当强劲。相比之下,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0.71GWh,同比增长率仅为4.96%。
今年前三季度,国轩高科技整体出货量大幅增加,其中储能比例上升至35%左右。此外,根据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达到23.87%,同比增长6.4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综合毛利率的主导力量。
储能行业的数据除了头部电池厂的产销量外,也相当抢眼。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 2024年前三季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202.3.3GWh,同比增长42.8%;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今年1月至9月,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其他电池销量为160.3GWh,同比增长148.7%。
由于政策端、市场端、成本端的多重驱动,今年储能装机量快速增长。新林信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告诉《证券时报》,2024年新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和省出台相关政策,储能在电力市场的主要地位不断加强,通过参与市场调度或现货市场,储能项目利润来源逐渐多样化,市场热情提高;同时,锂上游原材料下降推动建设成本下降,储能项目的经济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装机需求。
《证券时报》e公司编辑发现,与过去“建而不用”的情况相比,今年储能项目利用率大幅上升,商业价值初具规模。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化学储能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从0.58次提高到0.63次,平均利用率指数从34%提高到42%。其中,独立储能平均利用率指数从32%提高到59%。
此外,据国家能源局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时间约620小时。在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等电力平衡紧张的省份,新型储能的最大峰值同时达到90%以上,实际峰值能力已达到前期验证的最高水平。
价格战导致行业重组
“外界只看到今年储能规模大,却不知道行业已经‘卷’出天空。”华东一位储能从业人员告诉《证券时报》,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下,大多数储能企业都很难赚钱。
近一年来,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目前电池价格已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到现在的0.3元-0.4元/Wh;储能系统平均单价从1.5元/Wh降至0.5元-0.6元/Wh,个别项目的价格甚至跌破0.5元///Wh,近70%的价格下跌。
据悉,储能系统主要由储能电池和储能变流器PCS组成、EMS是能量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由BMS等四部分组成。在成本比例方面,储能电池约占设备成本的50%-55%,PCS约占10%-15%,BMS、EMS的总比例约为10%-15%。
据上述储能人士介绍,虽然储能市场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价格仍然是客户最关心的指标。目前,绝大多数投标仍采用“最低价中标”模式。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和成本竞争壁垒,即使中标,也会赔钱赚钱。
据《证券时报》编辑报道,新型储能仍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各项标准不完善,进入门槛不高。根据企业调查数据,2024年1月至10月,储能相关企业注册人数达到7.06万家,同比增长20.5%。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行业吸引了许多新玩家,但在价格战的洗礼下, 上述储能从业人员表示,许多公司在尝到甜头之前就会开始被清洗。
今年以来,许多a股公司宣布终止或暂停之前计划推广的储能相关项目。4月,“储能跨界”黑芝麻在互动回复中表示,预算投资35亿元的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暂停建设;6月,国际工业宣布控股子公司终止4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集成生产线项目,计划项目投资5.26亿元。两家公司均表示,为了避免增加投资成本和造成损失,目前储能市场价格和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项目暂停或终止。
高等工业产业研究院指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系统集成竞争比电池环节更加残酷。超过50%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分割超过80%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储能利用率的逐步提高,市场对初始建设成本的关注减弱,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已成为一个更大的考虑因素,盲目的卷价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亿威锂能表示,从第三季度和最近的情况来看,该公司感觉到价格下跌正在逐渐放缓,在某些情况下略有回升。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关注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性能和LCOS(储能电力成本,即储能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平均准化储能成本)等指标。
龙志强还表示,除价格外,储能系统的性能、循环次数、运维服务都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
大电池成本降低法宝
当储能进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竞争时代,行业降低成本进入新阶段,追求产品的终极性价比已成为行业共识。
电池作为储能项目中刚性支出比例最大的组成部分,一直处于成本降低的前沿。亿威锂能源董事长刘金成曾表示,储能电池的单位成本降至15美分甚至10美分,是必须通过的“成本障碍”。
从目前的市场普及率和各大电池厂的布局来看,大容量、高循环性能的“大电池”是降低成本的主流方向。
“随着大型电池单元体积和能量密度的提高,Pack部件的使用量减少,电力成本降低;同时,大型电池系统串并联减少,BMS管理精度提高,安全性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真正锂研究的首席分析师莫柯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的编辑。
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年里,280Ah储能电池一直是储能项目招标或产品采购的标准。今年以来,随着电池厂314Ah储能电池的加速量产,314Ah的市场渗透率大幅上升。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调查统计,上半年314Ah电池占电力储能出货的22%,出货量达到23GWh。另外,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球大型仓储市场单季度300Ah+电池产品的市场份额接近40%。
七月初,中国电气设备集团启动了2024年储能电池集中采集,314Ah电池份额达到11.1。GWh,它占76%,创造了314Ah电池集采规模的最高纪录。
亿纬锂能表示:“预计明年国内大储会将全面转向314Ah,海外280Ah和314Ah将共存一段时间。”
今年以来,各大电池厂密集推出了500Ah甚至600Ah以上的储能产品,“大电池”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4月,天恒储能系统在宁德时代发布,采用公司L系列长寿命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30Wh/hL,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高30%;在循环次数方面,系统可实现第一五年容量和功率零衰减,电池实验室循环次数超过1.5万次。
亿纬锂能在年初推出新一代MR旗舰产品Mr.Big储能电池和“”Mr.Giant储能系统。其中“Mr.Big“储能电池单体容量628Ah,能量2.009KWh,能效高达96%。近日,公司表示,今年12月628日,储能厂一期工程将建成投产。
8月,中创新航发布了625+Ah储能专用电池,采用第三代叠片工艺,能量密度超过440Wh/L,20英尺标准集装箱电量超过6.8MWh。
9月,远景储能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箱8MWh储能系统,采用700Ah+储能专用电池,能量密度440+Wh/L,循环次数超过15000次。
当然,电池越大越好。墨柯说:“大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热量较大,对热管理的要求也会增加。同时,由于单个电池功率的增加,对一致性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
在宁德时代,公司不会盲目追求大容量,而是综合考虑成本、制造难度、寿命、安全等方面,找到甜点,做最合理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型电池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才能从推新到真正进入市场,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徐清清曾表示,公司对下一代电池的快速推出非常克制。经过两年多的洗礼和论证,大型电池产品难以大量使用。最近,储能市场预计仍将成为314Ah电池的主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