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编辑 王小伟
今年以来,退市环节不断出现标志性事件。一方面,面值退市案例不断增多,且开始出现大规模营收公司“面退”案例;另一方面,建车B和*ST深天开创“市值退市”先河;最新出现的案例是*ST亚星,公司通过主动退市方式作别A股,成为今年首家筹划主动退市公司。叠加财务类退市、规范类退市、重大违法退市等不同类别,资本市场退市多元化和常态化的特征越发勾勒成形。
不同退市方式背后,折射出不同诉求或指向意义。例如,近年来,面值退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背后指向相关公司基本面的长期业绩不佳、持续经营能力薄弱、公司治理混乱等诸多问题,二级市场资金倾向于减少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资,市场化“投票”力量显威。
再比如,主动退市往往是结合自身公司战略考量主动作出的市场化选择,部分公司有解决同业竞争等考量,部分公司是为了降低合规和运营成本,也有些公司是为了维护公司舆论形象及投资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发证券集体诉讼等事件发生。
新一轮退市改革方案出炉以及交易所退市规则修订后,坚持“应退尽退”,逐步构建常态化退市机制,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成为重要方向。诸多标志性案例的出现,可以视为市场步入“退市常态化”时代大潮中的朵朵浪花,这说明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对于市场生态而言,一个成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畅通“入口”和“出口”两道关,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良好生态。随着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常态化退市机制得以巩固和深化,在加快资本市场新陈代谢、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作用。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注的往往是“善后”阶段的各类问题。比如,赔偿及补偿问题。从不同退市类别的对比来看,主动退市案例补偿方案最为积极,无论从此前的二重重装主动退市,还是从经纬纺机因为“中植系”事件主动退市,抑或是最新案例中*ST亚星提供现金选择权来看,都体现出这一点。这些企业均为国资性质,相较于部分发生资金占用等违规公司和破产清算等恶意运作的案例,体现出更多的担当性。
退市原因多元化,可以补齐市场“出口”的拼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首次出现的“市值退市”,与面值退市之间就有某种互补性。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基本面已较差,但股价仍远高于面值,面值退市规定难以对此类情形发挥作用。而市值退市规定,就可以将一些股价仍高于面值但市值持续低于某一阈值的公司即时淘汰出局,实现市场的出清。
同时,主动退市与强制退市也存在某种天然的互补性。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赛道、管理、周期、运营等都是影响公司能否长远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相较于强制退市,主动退市更有利于为公司提供缓冲,逆境求生、转换机制,找寻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主流市场观点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背后原因。
诚然,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是不少企业竞相追逐的梦想,但上市归根结底并非终极目标,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手段。与此类似,退市从本质上也不是终点,反而应该成为企业重新出发或价值重估的起点。
相比于成熟资本市场,A股在主动退市动机方面还存在差异。前者中,主动撤回上市地位,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原因:有的是股价未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有的是股票长期成交低迷缺乏融资能力,有的是公司自身有业务整合需求等。这种差异,也为A股市场出现更多多元化的主动退市案例带来了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退市原因的多元化,中国资本市场退出实践将会更加丰富,从而进一步形成有进有退、高效配置市场资源的格局。公司主体也应该树立“上市不是终点,退市也不是终点”的发展愿景与责任担当,成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资本市场之基的重要推动力量。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