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莲
储能行业成为今年名副其实的“冠军赛道”。新成立公司陆续涌进,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
据天眼查数据,截止到10月10日,全国各地现有储能企业已经超过10万家和;近年来,全国各地刚注册的储能技术相关产业即达到5.02万家和。
除开各界游戏玩家发生,公司融资也挺火爆,更有不少公司大格局扩大生产能力。但储能企业火爆扩大身后,已经开始发生三大问题必须业界当心。
第一,生产过剩已逐渐显现,生产量比较低。
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行业提产积极主动,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00GWh,总体生产量从2022年的87%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不够50%,在其中户储电池生产量连三成都市不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企业花重金建设的产能将面临闲置不用情况。针对经济实力欠缺企业来说,或因而陷入绝境。
第二,生产过剩也造成了价格竞争接踵而来,这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前不久,国家能源集团招标会网上公示龙源电力集团分享储能(北京市)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第二批储能电站水冷散热动力电池系统框架采购招投标中标候选人,依据公示文件表明,芜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47524.19万元总价格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但折算价格仅是0.66元/Wh,这一价格不断创新低。
伴随着成本的下降与政策的推动,全世界储能技术行业快速发展,储能技术经销商总数大幅上升,投资人替代性增加,市场竞争显著加重。价格竞争下,许多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入局者都面临领域考试。恶性竞争并不是储能的将来,产品品质事件累加价格竞争还会导致安全风险。
第三,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性,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还未完全确立。这对没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而言风险性很大。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做为新能源的配套企业,伴随着用户量不断增长,储能技术未来的前景不容置疑。但是目前依然处在初期阶段,商业运营模式依旧在摸索中,谁可以最后直到领域暴发,还要扎实的资金和技术整体实力扶持。有许多企业人员都在公共场合发出预警,在今年的储能市场火爆,但今年很有可能许多企业会倒地。
收益未歇,困境若隐若现。储能行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挑战窘境,针对积极拓展的储能企业而言,更需要深度思考并处理这种潜在的问题,并实现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