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波(前排右四)和学生在一起
范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美术系主任、江苏美学会会长、江苏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波教授早年出版的《中国书画美学史纲》作为书画美学理论家,基本构建了中国书画美学史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内涵。近年来,范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完善和提升,出版了《中国书画美学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想到了各种涉及艺术推广和批评的“我们媒体”视频,感受到了书画美学传播的必要价值,所以我请范波教授谈谈这个话题。
康守永(以下简称康守永):面对移动终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各种概念、思想和理解的快速广泛传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面对公众对书画艺术的批评和判断,简单地基于经验和生活经验带来的有限认知,显然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批评当然是每个人的权利,但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无论批评的态度有多强烈,无论感情有多真诚,都不可避免地会抓挠或犯错误。不知范教授是否这么认为。
范波(以下简称范):的确如此。我认为,一方面,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你是研究古代书画艺术,还是现代书画现象,无论你进行案例调查,还是整体讨论的历史阶段,新兴的媒体手段将为人们提供更充分、更快的信息。由于传播广泛,影响大,尤其是书画界的各种批评,通过视频直播在专业圈和各阶层人士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事实上,不仅非专业人士,一些专家学者也参与了视频制作活动。这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正如你所说,一些批评是激烈的但相对轻率的。虽然媒体技术给知识的获取带来了便利,但任何单词都必须逐字逐句地阅读,以便准确地理解和深入探索其意义。有些书画图像也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审美感悟,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有敏感的训练眼光。因此,我一直认为,从事书画研究和批评,必须有书画实践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会产生你所说的抓挠的缺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外之间存在差异。一些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史论家(如黑格尔和贡布里希)可能不了解艺术实践,但他们可以为西方艺术和历史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他们都有哲学和艺术的“概念”(尽管他们对“概念”的解释不一致,甚至相反),他们经常把艺术作品及其历史作为“概念”发展的脚注,或者主要把艺术作品作为知识对象。然而,从达·芬奇到安格尔、德拉格罗瓦、毕沙罗和凡·高等人士,西方画家对绘画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理论见解。而中国书画理论大多是艺术家所掌握的,大多是他们书画实践的审美总结。如果把他们的书画言论集中起来解释,也可以构建一个与西方艺术史论相媲美、不逊色、富有思辨力的体系。当然,我们不必跟上它,我们也可以批评它们,但首先,我们应该真正理解它们的艺术和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否则,批评就会陷入谬误的境地。
康:一直有很多人鄙视和否定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我认为整个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书画美学,都是陈腐落后的,与现代生活脱节的。有这种态度的人也不乏文化。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吗?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范: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个问题。这里可以讲两个话题。一是现代生活的艺术表现。由于西方艺术(特别是现代和后现代)的影响,一些中国理论家认为中国画很难表达。他们还认为,只有西方设备艺术和行为艺术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生活的情况和情况。一些西方学者(如丹托)进一步认为,艺术已经死亡,不可能开辟其他新的道路。据此,中国画更是僵尸,不知道死了多少次。在我看来,应该允许各种艺术风格存在,相互竞争,而不是一枝独秀。但是中国艺术应该有自己的主场,不能按照西方艺术的节奏跳舞。此外,艺术市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制约和评价古今中外艺术发展及其高低的测量仪。第二,现在没有人妄称自己为文化大师(或艺术大师),更不用说自称大师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会立即受到网络作家(或视频)的攻击,而是说人们很难真正全面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及其作品,就像盲人触摸大象一样。就中国而言,从年轻人到老年艺术家(包括学者),从社会统计的角度来看,人们知道多少?从国家乃至省市的书画展或各种课题来看,也必须偏向一角。文化自信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具体作品的实施应以艺术水平的优缺点和审美品味来判断。
康:你刚才提到的“现代生活的艺术表现”确实不是某种艺术的特许权。从中国画的创作来看,现代生活不仅仅是现代物象的表现。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概念、规则和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国画的文化特征。因此,中国画的创作和表达空间应该更大。但一般来说,是否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哲学指导,如这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在中国古代以庄为代表,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数千年,对中国书画美学概念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回顾历史,有很多例子。当代也有人呼吁学习中国书画,一定要了解老庄的道家思想,或者解衣盘雄的精神气质。对此你怎么看?
范: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和美学可以联系起来,也可以分开讨论。自汉代以来,老子的《道德经》发现了不同的版本,注疏研究人员众多,但书中没有一句话要谈书画。庄子一本书只有一个地方提到了绘画(真画家)。老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书画的影响主要来自思想观念层面。后世书画理论的许多说法都是基于这种思想观念和艺术实践。但我不认为书法和绘画创作必须在老庄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下进行。在创作过程中,没有一位书法和绘画家会一直思考一个概念,更多地依靠技能、感觉和长期的艺术经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对其他专业的理解和贯穿无异于千山万水。希望这种情况有一天能改变。
康:你认为中国书画艺术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普遍和永恒的。如何证明这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交汇的现代书画美学是当代主流书画行业,特别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趋势,也是国际文化交流更频繁、更方便、更开放、更深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重视、学习、挖掘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从接受的难度来看,学习中国古典传统美学思想在语言上有一道屏障,实现理解、理解和实践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你对此有什么期待?
范:从时空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书画和理论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空间是关于普遍性的,表明书画艺术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并扩展到海外。书画(尤其是书法)活动并不局限于专业圈,固有的身份意识要冲淡。西方后现代艺术理论有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我认为这也适用于中国书画的现状。一些学者在书中证明,民间发屋墙上写的文字(古今皆有)幼稚、天真、自由。他们摆脱了专业书法固有的程式,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激发了所谓的文人书法创作。另外,有些儿童画不也是这样吗?我去过西北的一个县,有很多民间书法家(很多人都是中国书法协会的会员)。他们的职业是企业家。一旦他们远远超过专业书法家的水平,他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这显然是相对的,有些人是艺术盲,对书画作品基本麻木,所以所谓的普遍性将大大降低。时间就是永恒。每一位个体书画家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历代相传的书画艺术,却突破了无限而永恒的有限趋势。就像一些西方学者说的,有一天艺术死了,人类不再需要它了——会这样吗?这种线索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是看不到的。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知道它是无限的。"艺术就像追求知识一样,也应该与人类共存。
有太多的人热衷于中国书画,迷恋中国书画,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我怎么能妄言期待呢?主要感谢您和贵刊长期以来对我和我的学生的支持。北京曾经是我学习的地方,南京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家乡。近年来,我经常去澳门教书,我对中西艺术交流有了更新的感受。希望能多看看康总编率意的书画大作,也愿能经常读到你美妙的诗歌吟唱,我们保持联系哟!
康:感谢樊教授的支持和鼓励。
(文/康守永)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