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毛艺融
随着近期股市的持续复苏,许多可转换债券触及了强制赎回条款,选择提前赎回的可转换债券数量增加。据《证券日报》编辑不完全统计,自11月以来,已有12家公司发布了提前赎回可转换债券的公告。
可转换债券强制赎回,是指公司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可转换债券价格的130%,上市公司有权赎回债券面值加应计利息的全部或部分可转换债券。
谈到可转换债券强制赎回的原因,一些受访者表示,自9月24日发布的一揽子经济增量政策以来,资本市场信心大大提振,市场情绪显著改善。在股票市场的推动下,可转换债券市场的价格也上涨,导致强制赎回可转换债券数量的增加。
许多公司强迫赎回可转债可转债
11月13日晚,思创医惠、深圳新星、华统股份、南大光电等四家上市公司发布可转债赎回提示公告。
11月12日,英通通讯、麦格米特等两家上市公司也发布了提前赎回可转换债券的公告。由于公司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内至少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不低于当期转换价格的130%,触发了提前赎回条款,公司决定行使提前赎回权。
据编辑不完全统计,11月1日至11月13日,1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提前赎回公告,创下了一年内可转换债券强制赎回数量的新纪录。其中,思创医疗惠、英通讯、麦格米特、华通、宇通光学、捷捷微电等公司已公布具体赎回登记日期,香江、纵横通信、浙江证券等公司也发布了提前赎回的公告。
例如,深圳新星于11月11日宣布,11月15日是“新星可转换债券”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由于目前“新星可转换债券”二级市场价格与赎回价格差异较大,如果投资者不及时转换或出售,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损失。
此外,南电可转换债券、儿童可转换债券和山鹰可转换债券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最后一个交易日。其中,只有山鹰可转债在正常到期后退市,南电可转债、儿童可转债、新星可转债在触发强赎条款后提前退出。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转换债券的常见退出方式包括转换、提前赎回、转售和到期兑现。不同的退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股票市场的表现,以及投资者和发行人的资本使用逻辑。
自10月以来,强制赎回可转换债券的数量显著增加。仅10月1日至11月13日,就有18家公司宣布提前赎回可转换债券。其中,奇精可转换债券、福能可转换债券、华源可转换债券、山鹰可转换债券、张兴可转换债券等可转换债券即将到期,可以通过到期赎回方式退出,其他公司触发强制赎回条款,选择赎回可转换债券。
排网财富管理师姚旭生认为,上市公司通过提前赎回可转换债券,有助于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可转换债券的强制赎回促使投资者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从而将债务转换为股权,降低公司未来的财务成本和偿还压力。
还有一批可转换债券即将满足提前赎回的条件。例如,松林可转换债券、华丰可转换债券等已宣布将满足提前赎回的条件,豪华可转换债券已满足正股价格高于1.3倍的赎回标准。
然而,上市公司也有选择不行使提前赎回的权利。例如,联合可转换债券和联合可转换债券已宣布不提前赎回。“公司决定不行使联合可转换债券的提前赎回权,如果联合可转换债券在未来6个月内再次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公司将不行使提前赎回权。”联合设备在11月12日的公告中表示。
浙商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提前赎回对发行人的影响较小,可转换债券发行人更有可能选择强制赎回。具体来说,当可转换债券的未转换比例较低,稀释率较低,大股东不再持有债券,质押比例较低时,强制赎回的可能性较高。
投资者需要及时操作
在可转换债券市场面临大规模赎回浪潮的背景下,如果投资者不及时操作,他们将面临巨大损失。东方金诚研发部分析师翟恬甜表示:“随着正股推动可转换债券价格持续上涨,触发提前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数量也在增加。我们需要关注中高价可转换债券发行人选择提前赎回所带来的价格调整风险。”。
11月19日是思创可转换债券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根据安排,11月21日是赎回登记日。当日收盘后,仍未转股的思创可转换债券将以101.24元/张的价格强制赎回。
思创医惠在公告中提醒,由于思创转债二级市场价格与赎回价格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提醒思创转债持有人在限期内注意转股。如果投资者不及时转股,他们可能会面临损失。
面对强制赎回可转换债券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出售可转换债券或转换股票来避免损失。但需要注意的是,转换股票获得的股票只能在第二天出售,如果可转换债券的正股是科技创新委员会或创业板的股票,投资者也需要开立相应的权限来经营转换股票。
随着强制赎回事件的增加,可转换债券市场以强制赎回的可能性将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可转换债券市场的风险偏好。黑崎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强制赎回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可转换债券通过转换股票退出市场,这有助于减轻发行人的债务压力。与此同时,强制赎回概率的增加将使高质量的可转换债券更容易实现强制赎回退出。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