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就在每个人身边!
全国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安利北京体验馆内,一场形式新颖、内容全面的“低碳嘉年华”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众多亲子家庭欢聚一堂,共同体验花样翻新、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中,小手牵大手、家庭齐上阵,从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等一日生活中的21个低碳行为逐一体验。
活动由安利公益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已经在广州、合肥、沈阳、福州、昆明、南昌、武汉、天津、重庆等城市陆续举办,线下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低碳场景、加强低碳行为普及,线上通过个人碳账本小程序、记录个人碳足迹,帮助公众最终养成低碳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安利给公众一份低碳生活指南,带动更多个人和家庭树立低碳意识、力行低碳生活。
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表示:公众改变日常生活方式,至2050年可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
低碳嘉年华 安利你一份低碳生活指南
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出行方式、饮食习惯等等,都与碳排放息息相关。
我国要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既需要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型,也需要社会公众实现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践行简约、适度、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方式,有效降碳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低碳之路,安利步履不停。“我们持续投资于研发和创新,致力于开发和推广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产品,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并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减少碳足迹”。安利北京分公司总监徐欣然介绍,作为一家具有环保基因的企业,安利不仅致力于减少自身碳足迹,积极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普及,带动消费者、营销伙伴、员工、合作伙伴践行低碳行为、养成低碳意识。
安利北京分公司总监徐欣然致辞
据了解,安利北京体验馆已于10月31日至11月3日,开启了蛋白粉空罐回收行动,4天时间共计回收4300个蛋白粉空罐。这些收集到的空罐,将被送往专业回收处理中心,经过清洗、破碎、融化、重塑等过程,生产出再生颗粒,与填埋和焚烧的塑料归宿相比,再生塑料颗粒可以作为塑料工业原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循环。
回收将塑料废弃物再次利用,减少塑料垃圾产生和环境污染,降低新塑料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百名“最美环保志愿者”之一、北京市环保之星董雁分享了题为“低碳环保 从我做起”的科普讲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利承诺2038年实现企业碳中和
进入中国市场28年来,安利始终致力推动低碳减排,深耕植物营养的纽崔莱产品,从种子到成品,从农场、工厂、到家庭,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智慧有机农业,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健康;优化生产流程,践行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物流端逐步实现包装轻量化,使用氢能源卡车实现部分供应链运输的零碳排放。
今年5月,安利发布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宣布安利纽崔莱8款蛋白粉产品实现全线碳中和,获中国首款零碳蛋白粉产品认证;同时公布碳中和路线图,承诺将于2038年实现企业碳中和。
安利中国碳中和路线图
安利将按照碳中和路线图,逐步减少和抵消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提升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安利还将产业伙伴纳入减碳路径,推动保健品行业打造健康、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在全国推广举办的“安利低碳嘉年华”活动,鼓励广大营销人员带动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一道践行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贡献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安利的企业愿景,是帮助人们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企业长期投入低碳环保公益活动:长达21年支持中国南北极科考、保护极地环境,在全国植树100万棵“安利林”,清扫珠峰登山垃圾,“环保嘉年华”互动教育主题乐园曾吸引超过百万个家庭参与。安利还赋能广大营销人员运营内容丰富的大健康社群,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和城市的环保公益活动与低碳生活实践,推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关系、绿色和谐与活力生活的全面发展,助力公众享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定期传播有价值的商业资讯、评论和分析,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