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由国际权威林业科学合作组织——亚太林业研究机构协会(APAFRI)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位于温州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亚作所”)的陈秋夏研究员,作为国内唯一特邀代表作题为《中国浙江省红树林恢复及其碳汇潜力》的主旨报告,代表中国科研团队分享红树林保护和发展的中国智慧、浙江方案。
红树林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枢纽,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组成,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海岸卫士”。然而,由于多年的围海造地和围海养殖,造成沿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大幅缩减,全球各地红树林保护形势严峻,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共识对加强红树林保护至关重要。
如何突破纬度限制,让它生长到更北的地方,帮助沿海区域防风消浪、固滩促淤,是亚作所科研人员持续攻坚的课题。浙江省作为我国红树林栽植的北界,在全国红树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近20年来陈秋夏带领亚作所红树林科研团队积极探索“红树林繁育北移扩面试验”,服务“红树林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发展样板。
通过多年引种筛选,亚作所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抗寒红树植物良种——龙港秋茄母树林种子,每年可供应优质种苗超400万株。如今省内栽种的红树林,基本都有龙港的“基因”。目前,它已能在-5.5℃的控制环境下持续存活48小时。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挖掘秋茄的抗寒关键基因,尝试构建遗传转化体系,为后期的分子设计育种铺路。
会上,陈秋夏系统介绍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详细解读浙江在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碳汇监测评估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推荐浙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生动案例,提出启动“红树植物全球基因组计划”倡议,呼吁各国联合开展红树林物种基因级计划合作研究,以科技力量助推红树林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修复,引起与会专家强烈反响。现场亚作所红树林科研团队频频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专家就红树林培育技术、生态适应机制与碳汇提升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尤其是浙江在红树林保护修复领域已积累丰富实践,可为各国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陈秋夏介绍说,亚作所红树林科研团队从成果分享到议题设置、从技术对接到合作推进等方面充分参与本次会议,希望省亚作所能在温州承办第五届国际红树林研讨会,全面展现浙江在全球红树林保护和发展中的先进作法和经验,共筑共享人类美好的生态家园。
作者:陈康 熊奥丽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