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冷广敏
2016年
150X120cm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此中:竹与园的互观”展览现场
一、创作源起
《竹》创作于2015年,“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中的经典,经过过几百年的引用,文人君子的标榜象征物这一概念其实已经深入到国人的骨髓中,这也是我引用和主题材创作的重要原因。因为波谱艺术与禅宗思想对我影响很深,这两者对我来说是异曲同工的关系,这个时期对我影响比较大还有伊夫·克莱因,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恰恰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饱含东方哲学色彩的“空寂”的智慧。
二、创作构建
《竹》与传统的同题材作品构建是完全不同的,它模拟了一个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生长力量作为一种隐含的缓慢的力量,是一个细胞分裂与淘汰的过程,这里面把它当成了一种虚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把植物形态的外壳逐渐撑开、撕裂,我们可以看到外壳之内的空白。因为我的创作过程中把这层外壳确实切割然后撕掉了,所以从材料的角度来说是真正的“空”,因为被剥离的地方是低洼的,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浅层的、纵向的空间关系。这在我2024年展览《垂直的伤口》中作为标题出现并已成为展览的重要线索。
三、探索“天人合一”
我一直追求材料语言和题材是可以圆融的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一件作品应该是生长出来的,活的艺术,就需要在各个层面都可以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包括在美学标准、题材和材料语言等方面,他们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最终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通过物像的审视思考其内在蕴含的创造性契机,同时也会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挖掘材料内在的可能性,他们的过程是共同发生的,会互相吸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创作也是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找到真正的自我,达到一种创作的自洽、自在,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竹》是在这种思考之下突破性将创作,题材、颜色、材料逻辑以及图像逻辑都要进行编织、贴合。
四、物质性与偶然性碰撞
材料语言的物质性与偶然性一直我创作的核心,可以说我的创作是从对材料的感知出发的,当然这种感知和选择是个人化的。材料就像是单词,无处不在的分散在我们的生活里,不同的材料都有各自的属性。这让我想起《香水》这部电影中的一个桥段,主人公的理想是收集气味,石头的气味,草的气味,猫的气味,当他收集到一定量气味的时候,他就有了绝对的判断力,就知道好的味道是什么,就可以很本能的调配出最佳味道,这意味着他同时拥有了自信的标准和方法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作者最美好的时刻。回到材料性,对材料的深入观察,甚至是凝视是一件美好的事,就像那句“一花一世界”一样,是个体对世界的关照。当然这个关照需要是真诚的,而不是表演。
运用材料的属性来进行表达,且最终不同一定需要具象的形式,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一些不需要说出来的东西。创作为起点,观看为终点,这是一个不需要语言辅助的过程,这一点是我追求的。艺术创作应该是超越语言的过程,不应该是看图说话。
《竹》的野心在于我想要把材料变成最核心的内容,并且在图像逻辑的编织上,做到不留痕迹。所以这件作品在创作系统中属于转折性的一件作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提供深度的商业趋势分析、市场洞察、行业深度研究以及全球市场分析,所转载的数据及图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交流,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所有。商业时报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所有转载内容仅作为参考和学习资料,本站不会因此获利。商业时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相关服务。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邮箱:Jubao_Times@163.com
商业时报所刊载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邮箱Jubao_Times@163.com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3706 号